作者 —— 咖加用户:_____王大可
从上世纪80年代在海外发布,到90年代国产以来,捷达内外观也经历多次小改款,但是方方正正的造型一直没变。捷达也在时代的发展中,随着价格逐步下探,使其走入更多的家庭,捷达也变成了一台家喻户晓的车型。
由于配备的那台1.6的发动机在中低转速能有不错的低扭,配上手动档较密的齿比,市区道路加速较快,变道超车无压力,捷达在当时也被不少人称作"都市小流氓"。
相较于常见的手动档的捷达车型,今天带来的是2008款捷达1.6N.A.发动机 4档自动变速器车型。虽然是个人一手车,11年时间跑了18.5万公里虽不算太多,这些前提条件看似不错,但由于一开始是用于跑工程然后用作练手,保养维护方面很不及时,既然机械性能都如此不关心,那么外观方面自然而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这车况简直是伊拉克车况了。(本车车况不具有代表性)。
这车实在太埋汰了!
在车子刚拿来玩的第一天,因为发动机冷却水橡胶管的老化,漏水高温抛锚在路上;后续在修整了一次后,在一次开空调的情况下,市区道路内再一次高温,之后在重新更换水箱且加了一把电风扇以后,发动机高温现象就暂未出现。开这车最担心的还是拥堵路段,一听到风扇高速档在呼呼呼的转就怕会再次高温开锅。
外观
作为一台车长在4米4的三厢家用车来说,比例看着很正常,略带方正的外观在现在看来与各种流线型的新车来说略带特别,捷达在经过两次该款后,至少这个05年改款的外形在2020年的现在看来也不至于说太过年代感,但是这方方正正的外形也说明了它绝对不年轻了。作为2008款的自动档最低配,此车并没有配备前雾灯,所以雾天开车只能够是SAFE ALWAYS了。
斑驳的车漆诉说着它的过去和经历。由于养护不佳加上各种磕磕碰碰导致整车并由没多少是原漆,车身处也出现多处的锈迹,右前门、双侧后车门门边还有后备箱位置由于被撞后处理不当导致尾箱部分,嗯,下雨的时候尾箱还会有偶发性的进水……
内部空间
虽说接近4.5米的车长不算短1.6的车宽看着也还行,但由于是80年代的设计加之在这二十多年的过程中并没有再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而对这车的空间进行大的魔改,车内的座位布置也与初代车型无异,导致这老捷达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空间都依然停留在了80年代了,跟现在的入门级家用车像卡罗拉、轩逸、凌派来对比是差了挺远了。
在笔者调好了驾驶席位置以后(笔者身高181cm),前排头部空间还剩下4指,后排的腿部位置只有三指头部空间4指;在调好副驾驶席位置的时候,前排头部空间还剩下4指左右,后排腿部空间还有一拳,头部空间4指。虽然后排可以配备了3个位置,但是由于后排中间的突起对乘坐舒适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由于车宽的限制,后排要是坐3个成年人十分挤,短途应急还行,长途乘坐就会感到憋屈,如果后排只两个的话就好很多了。
座椅的舒适性很勉强。前排的座椅几乎没有包裹性,座椅坐垫短,如果是在长途或者长时间驾驶腿部会感到疲惫,腰部没有支撑,开久了不只是腿很累,腰也不舒服,不利于长途驾驶;相较于后排的座椅,前排已经算好了,因为后配不单是坐垫短、腰部支撑差,还要忍受不够的腿部空间和中间突起,为了能够稍微舒适点,弄个枕头垫一下腰部就会好很多。
还有个影响驾驶席舒适性的问题,那就是操纵踏板和方向盘是的位置是有一定的角度,开车的时候,腿和手并不形成一条直线,也导致长时间驾驶的时候对驾驶员并不友好。
前排位置上车下车还算方便,不过后排由于腿部空间的不足和门开角度不大,对于下车不算太轻松。
储物的位置少且小,所以看到车内的储物格有很多小杂物。储物空间只有中控、双侧前门版侧、扶手箱、还有主副驾的腿部有一小部分,不像现在的车位置多之余,还能很好的放置物品。
后备箱空间大且还能放置个全尺寸备胎,可是后排不支持放倒,不然空间的实用性可以更高,想到这车是80年代的产物,自然也能够理解了。
内饰
很明显,仪表台经过改款不再是方头街头的那种方方正正仪表台,而是略带流线型的"年轻化"。所以也只能勉强地说:嗯,也还行吧。中控各种物理按键,没有花里胡哨的配置也显得与现在的大屏时代格格不入。
方向盘不支持变动,固定在了一个位置,只有靠驾驶者自己去适应,既然是十几年前的车了,多功能方向盘自然而然就不可能有的了。但这车的方向盘是歪掉了,并不是正的,当第一次开的时候正着方向盘发现车子走线是不停的往右边跑的,还以为是车子自己的跑偏,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方向盘装歪了。
车灯控制方面很德味,跟现在的大众也有一定的相似度。车灯操纵是顺时针方向扭转有示宽灯、大灯,在大灯位置的时候抽起,就是后雾灯;在大灯位置的时候拉动转向灯就是远光灯。至于灯光效果只能说马马虎虎,能过年检的那种吧,蜡烛灯的亮度很一般,加上并无配备前雾灯,对于在恶劣天气下行车增加难度,可想到车主平时都是在市区使用,这个灯光也够用了。
仪表盘是黑底白字,蓝色背光红色指针的,在平时开的时候,信息还是能直接的得到。要吐槽的是:油表和水温。油表和水温不是那种指针式,而是一个等级灯,不准之余还会有延时,拿油表来说并不是加完油以后,指针马上跳动,而是会行驶一段时间后,油表才会跳到新的位置,具体拖延的时间要看车子的心情。
被动安全配置有全车座位的安全带,主驾驶的安全气囊,低配捷达就不要想着副驾驶的安全气囊了。
舒适性配置只有空调且只有冷风(根据车主说明,由于之前维修车辆的高温问题,车子的暖风管道拆除了)。记得小时候坐的那些捷达出租车的时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就是那些捷达的空调都好凉快,当然这台也不例外,在冷车启动开空调的时候真的是冻西瓜,不过在暴晒后开空调,制冷效果会打点折扣,只能跑起撞着风空调制冷效果才会好,考虑到车况,空调差了点不太影响驾驶,咱就算了。
娱乐性配置就一个集合收音机 CD的机头,很庆幸的是车子在双侧A柱下方配备了两个还能用的纸喇叭。效果怎样?能响就行了…平时偶发性听听交通广播,或者听听那快过期的CD来掩盖住胎噪。也多亏着两个现在还能正常响的纸喇叭,第一次车子高温的时候也是靠着个喇叭"嘟嘟嘟"的提示音才知道车子高温,不然那时候接着开不当回事可能就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驾驶席门板上的车窗按键为了降低并不是现在的4键的,而是2键的,如果要调整后排的车窗怎们办呢?只能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转身或者根本不开后车窗,要是有后排乘客就叫后排乘客吧。后视镜的调整是十分复古的手动调节,要多少有多少,直接就完事了!至于中控门锁,只有主驾驶席的一键控制全车车门,其他都只能控制各自车门的门锁。
机械特性
被称作"都市小流氓",那实际动力表现怎么样呢?1.6自然吸气的2阀发动机,最大功率只有70KW,马力最高也只有95马力,即使是现在的新捷达1.4发动机也有90马力了,不得不说时代发展了。但实际马力并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要是在开空调的情况下,市区要想起步快点那还得踩深点油,不然就会掉队了;不开空调的话轻点下油门就可以;这款2阀的机器在2000rpm—2500rpm的区间,动力来的快,转速攀升也快,所以在市区道路超个车是没有压力的,甚至说简简单单;但是过了2500rpm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动力反馈变化很大,转速攀升相对前2500rpm变得慢了;导致这车子在80以内提速快,但是在80以后会变得慢了,市区内超超车还是没问题,但是高速超车就艰难了很多。
都说到发动机了,就顺带说说这呆瓜式自动变速器,虽然是升档不积极,但是降档也不积极啊!且还没有平顺性呢。这一款老舅变速器,变速器的升降档的逻辑式真的不好;平时升档的区间在2000rpm以上,还要一定的速度和转速变速器才会升档;减速的时候一定足够慢,变速器才很不情愿的把档为降下来;无论升档降档,都会带点顿挫,普遍存在1、2档,1升2的时候,顿挫不是太明显,但是2降1的话,会很明显的感到有点冲击,好在2-3,3-4的换档没那么严重;在最高档2000rpm的时候,车速在70,3000rpm在105,第四档虽做巡航作用,但高速巡航的发动机转速还是偏高了。
转向的手感并不好,传统的液压助力在静止低速状态下很沉,在倒库或者侧方的时候打转向很沉,还好不是随着车速升高而越来越轻 ,而是到了一定速度后转向阻尼保持一定值。
至于悬架,前麦弗逊后扭力梁在跑的快的时侯悬架特别硬,只有在极低速过减速带才感到悬架是存在的,滤震性能并不好。
制动方面是前碟后鼓的配置,大力踩的制动力是刹得住;猜测因为后制动鼓的制动片并无更换,整车制动力并没有预想中的好。
NVH方面,这车谈论这个就很难为它了,静态发动机抖动明显,震动都传到了方向盘了,由于没有隔音棉,噪音也很明显;跑起来的时候,不只有震动,还有发动机的噪音,杂牌轮胎带来的胎噪,加上因为密封条老化断裂进风导致巨大的风噪,还有内饰带来的异响…
燃油经济性:现在很多小排量自吸家用车,很多都能做的很好看,像轩逸,飞度之类的;不要看这车也是有小排量的1.6发动机,实际上这车的燃油经济性并不好,市区拥堵路段开空调试过15L/百公里,要是跑多点快速路,油耗就能够低一点,但也有11L/百公里了。
总结
在坐上这台捷达车的时候,会想起到小时候坐过的那台捷达车,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熟悉的中控,熟悉的按键布置,还有一进车内那熟悉的味道。可是那已经是15年前,在那时候感觉一切都够用,可是时代在发展,先在发现这车几乎是全方位落后于现在的汽车了;无论是动力、空间、油耗,还是舒适性、被动安全等配置,各方面都是落后于现在的家用车,加上没有及时的保养和维护,导致这种老态更加明显。开上这台车,更感觉这是上个年代的产物,把时间凝固在了上一个时代。
但对于车主一家来说,可能第一台车内饰有多豪华,配置多高并不是那么重要,能够在台风天遮风挡雨,在烈日下不用汗流浃背,纵使各种不足也是一个里程碑,在这一台老捷达里面,装载着不仅仅是一家人,还装载着那一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