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答案
灵魂是高贵的,是独一无二的,是值得我们倾听与追寻的。所谓的独行并不是指独自行走,而是精神上的独立。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便是灵魂独行的体现,我们正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经历,才有了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处事方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造就了现今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可以说,是灵魂的独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灿烂。
其他回答
孤独是人生常态下一句是什么1、孤独是人生常态,爱自己,才可以更好的爱别人
2、孤独是人生常态,所以陪伴才显得格外珍贵。
3、孤独是人生常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4、孤独是人生常态,灵魂只能独行。
5、孤独是人生常态,伴着夕阳一路前行,是另一种美丽的姿态!
6、孤独是人生常态,愿你经得住考验,默默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7、孤独是人生常态,在孤独时才会悟透自己,使你变得出众,而非合群。
8、孤独是人生常态,逢人不必言深。
9、孤独是人生常态,也是人生走向成熟开始。
10、孤独是人生常态,孤独之后是光明。
11、孤独是人生常态,生来是一人,离开是一人。
12、孤独是人生常态,即使身处繁华,在人群中亦是孤独的。
? 《灵魂只能独行》是周国平老师的一本随笔录,它不是以专业的语言来介绍哲学,而是以一种随笔的形式记录作者平时对生活的思考,对灵魂的思考,所以这也打破了外行人接触哲学的门槛。
? 总有人说: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
是啊,几年前,我曾认真读过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仰望思想的星空》,受益很大,共鸣很多,特别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说: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
? 近日读了这本《灵魂只能独行》又带给我相似的阅读体验, 读完此书,现将个人感受整理如下:
1、独行的灵魂如秋风般萧瑟。
本书中,周国平老师的文字更加平静。这种平静会令人产生一种秋风萧瑟之感,仿佛一切变得过于通透。如书的题目一般,书中阐释灵魂为什么注定独行。因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归属,我们无法与人携手走向人生的同一终点。我们无法苛求他人一直与你一路同行。有时,你会感到无法承受的孤独感,仿佛这世界上只有你一人。你希望他人的慰藉,希望重新回到人群中,暂时忘却内心真实的孤独,但这只是扬汤止沸般的徒劳,我们应先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我对话。一杯茶、一本书、在静谧中进行思索,这些都有利于与真实的自我进行联结。我们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着发生的一切,想和周围建立并维持联系,吃饭、逛街、看**、逛公园等都需要有人陪,但是当夜深人静一人独处的时候,才发现最懂自己的是自己。 孤独,虽是萧瑟,亦是一个人内心整合的过程,能让自己清醒的看世界,也能让自己理性的看自己。
2、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孤独的,我们才这么渴望于现实的温暖。爱不能消除这种孤独,却可以取暖。即便明知爱就像小女孩手中的火柴,依然愿意为了那点微薄的温暖,孤注一掷,只因我们都孤独得太久。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而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所以每个人都没有权利让迫使别人去了解和理解你,更不可能轻易做到心有灵犀。知己,也不过是抚平你那些看得见的伤口,真正被撒了盐痛到麻木的地方还需要自己来进行疗伤。这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3、步履匆匆行走世间,即使彻悟生死,亦别丢了真性情。
? 他说:“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行走世间,为生存所迫,为了学业,前途,事业,家庭,婚姻,责任感,我们有很多实际的需求和奋斗的目标。但是,走得越快,越容易忽略路边的风景,我们的心灵已经疲惫,但是却浑然不觉,依旧沿着套路向前。在这个追求速度,追求效率的世界,我们习惯了步履匆匆,习惯了快节奏,但是却忘记了停下来让心灵休息回望一下,心灵持续干涸得不到润泽。
?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看的明白。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4、人的动物性和神性
文中讲了人的动物性和神性,自古以来,对于那些渴望超凡脱俗的人来说肉体始终是个麻烦,这个肉体活着时要受欲望的折磨,而最后的结局又必是死亡,神是没有肉体的,所以神不会痛苦,也不会死亡。肉体似乎是人的动物性的根源,它决定人不能摆脱动物的地位,达到神的境界,所以,世界各种宗教都主张实行苦行主义,用烦琐的戒律来限制和禁绝肉体的欲望,以摧毁肉体固有的动物性本能。人之为人,就在于他身上既有动物性,又有神性。人身上的神性不是灭绝了动物性而产生的,而是由动物性升华而来的。这是人所能及的神圣与超越,所谓人性,也是动物性升华而来的,我不相信世上有毫无动物性的神人。
?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 在现代哲学家中,罗素是个精神出奇地健全平衡的人。他说“我爱我的妻子,可是我知道,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任何一个男人与任何一个女人的结合都是偶然的。如果机遇改变,我就会与另一个女人结合,我的妻子就会与另一个男人结合,我们各人都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故事。既然婚姻是这么偶然的一种东西,那么,受婚姻的束缚到底有什么道理?”罗素的话戳中了现实生活中的离婚率和婚外情的存在。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5、人能所及的神圣。
? 有着纯正追求的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我总认为,人不管多大岁数,都该是富有理想的,而在生存的压力和利益的诱惑下,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实际,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虽半百将至,我暗暗庆幸自己在事业上初心不改,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自由的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 ? 我多么希望可以学着像周国平一样,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
用周国平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我自认为我是天下思想第一,而在现实中我是如此落魄。我有幸生而为人,却不幸心有哲思,难免有些许的哀伤,但我不会忘记追求人所能及的神圣。
2021.4.12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